五寨县自然环境
〖One〗、五寨县位于亚寒带大陆气候区,其气候特征显著。冬季漫长而寒冷,夏季则相对较短,无酷暑之感,常年风沙较大,雨雪则相对稀少。年平均气温为9℃,平均降水量为475毫米。日照时间充足,平均可达287两小时,无霜期在110至130天之间,适宜农作物生长。
〖Two〗、地理环境:属亚寒带大陆气候,冬季长而寒冷,夏季短而无酷暑,年均气温3℃,一月 - 14℃,七月19℃。地势东南高、西北低,东、西、北部为黄土丘陵区,南部为石山区。境内河流众多,是晋西北富水区之一,有朱家川河、县川河等主要河流,较大水库有南峰水库等。
〖Three〗、地貌特征:五寨沟风景区地处晋西北五寨县城东南,以重峦叠嶂、奇松怪石、密林草甸、流泉飞瀑、峡谷茂林等原生态型自然风景区为特色。主要景点:景区内有芦芽山、荷叶坪等主峰,以及清涟河峡谷,构成了独特风景。
〖Four〗、五寨沟(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):特色:五寨沟是五寨县著名的生态旅游区,以其青山绿水、松海林涛的自然风光而闻名,被誉为北方的世外桃源。游客可以置身于林区,感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。主要景点:包括芦芽山等,芦芽山作为县境比较高峰,海拔2736米,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。
〖Five〗、五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,地处晋陕蒙交界处,是忻州市下辖的一个县。这里自然环境优美,气候凉爽,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黄土高原风貌。旅游特色 五寨县以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为主要亮点: 芦芽山风景区:五寨紧邻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以原始森林、高山草甸和珍稀动植物闻名,夏季是避暑胜地。
五寨县历史沿革
明朝洪武七年(1374年),五寨设镇西卫隶山西都司。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。清朝雍正三年(1725年),五寨改镇西卫五所大寨堡为五寨县,并入三岔堡,属宁武府。民国时期,五寨属雁门道。抗战爆发后,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。1940年,五寨建立县人民政府,1941年八月后,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。解放后,五寨为晋绥二专署驻地。
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。 五寨县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连河。年均气温3℃,一月零下14℃,七月19℃。年降雨量500毫米,无霜期120天。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,境内的河流众多 有“坐在水库”上的县之称,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“五寨沟” 有芦芽山等景点。
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,五寨归属。 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,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。 一九七九年以来,五寨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至古今坪10公里接神池县界。
历史沿革:该站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71年,是铁路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管理归属:五寨站隶属于北京铁路局大同铁路分局的管理之下,确保了站点的正常运营和管理。周边站点距离:从地理位置上看,五寨站距离宁武站58公里,与岢岚站的距离为37公里,为周边地区的旅客和货物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连接。
属于: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五寨县位于忻州市西部,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,总人口11万人(2004年)。县人民政府驻砚城镇。邮编:036200。代码:140928。区号:0350。拼音:Wuzhai Xian。地势东南高,西部低。东南为石山区,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,为县境比较高峰。
个县。忻州市,山西省地级市,古称“秀容”,简称“忻”,别称“欣”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,北隔长城揽云朔,南界石岭通太原,西带黄河望陕蒙,东临太行连京冀,辖14个县(市、区),总面积5万平方公里,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市。
山西五寨县简介
五寨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部,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,以下是详细介绍:基本信息:面积1388平方千米(2020年),截至2024年11月人口022万人。政府驻地砚城镇,方言为晋语 - 五台片,民族以汉族为主。地理环境:属亚寒带大陆气候,冬季长而寒冷,夏季短而无酷暑,年均气温3℃,一月 - 14℃,七月19℃。
五寨县是山西省忻州市下辖的一个县,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,以农业、生态旅游和清凉气候为特色。地理与气候 五寨县地处管涔山北麓,平均海拔约1400米,夏季凉爽,素有“华北绿肺”之称。境内河流众多,植被覆盖率高,是避暑胜地。
五寨沟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的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,是北方著名的自然景观。以下是对五寨沟的详细简介:地理位置与规模:五寨沟地处芦芽山脉和云中山脉的褶皱高中山地带,南北跨度约70公里,东西宽约78公里,总面积达到45万亩。
五寨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。五寨县简介位于忻州市西北部。虽然地处黄土高坡,但五寨县的地形并不全是沟壑纵横,除了有东、西、北部为黄土丘陵区,南部为石山区。县境中部为一个“丁”字形的盆地,地形平坦,而五寨县城就位于盆地之中。2020年,五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2亿元,增长3%。